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羊城晚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羊城晚报讯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活动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出席活动并共同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省领导张福海、王曦、张晓强,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参加活动。他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者们要传承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情系草木、躬身大地的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协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篇章。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热带雨林温室等。
时间: 2022-07-12 来源: 《羊城晚报》 头版 作者: 吴哲 李凤祥 符信
7月11日拍摄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讯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活动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出席活动并共同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省领导张福海、王曦、张晓强,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参加活动。
侯建国表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具有厚重的历史、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具备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坚实基础。他强调,要统筹物种保育与科学研究、统筹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统筹立足本土与对外开放,将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成为植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高地,具有广泛影响力、强大吸引力的美丽园林,国际交流合作的展示窗口。他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者们要传承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情系草木、躬身大地的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协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篇章。
王伟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改革发展的相关国家部委、科研院所表示感谢。他表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必将有利于我省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一道,在五方共建协调机制下密切协作配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
会上,关志鸥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热带雨林温室等。
2022-07-12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
羊城晚报讯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活动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出席活动并共同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省领导张福海、王曦、张晓强,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参加活动。他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者们要传承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情系草木、躬身大地的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协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篇章。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热带雨林温室等。
时间: 2022-07-12 来源: 《羊城晚报》 头版 作者: 吴哲 李凤祥 符信
7月11日拍摄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讯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活动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李希,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出席活动并共同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省领导张福海、王曦、张晓强,广州市市长郭永航参加活动。
侯建国表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具有厚重的历史、深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优势,在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广州市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具备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坚实基础。他强调,要统筹物种保育与科学研究、统筹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统筹立足本土与对外开放,将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成为植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高地,具有广泛影响力、强大吸引力的美丽园林,国际交流合作的展示窗口。他希望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者们要传承华南植物园创始人陈焕镛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情系草木、躬身大地的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协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篇章。
王伟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改革发展的相关国家部委、科研院所表示感谢。他表示,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必将有利于我省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一道,在五方共建协调机制下密切协作配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对标最高最好最优,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
会上,关志鸥宣读《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会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热带雨林温室等。
2022-07-12
查看详情
【南方日报】城园共融、美丽宜居,全力打造美丽广州的“大城名园”
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作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城市,广州将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主动作为、跨前一步,高标准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各项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大城名园” 、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提高迁地保护和科研科普能力水平、推动完善五方共建工作机制。当前,广州正全力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成为美丽广州的“大城名园” ,更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靓丽名片,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在国家植物园建设方面,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需要落实首都规划管控要求,广州市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需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
时间: 2022-07-12 来源: 《南方日报》 A03 广州观察 作者: 黄舒旻 周甫琦
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这将有利于广东省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极大提升植物科学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注入强大动力。这也是赋予广州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是广州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推动实现老城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使命任务的重大机遇、重大抓手,是广州城市发展史、生态文明建设史的重要里程碑。
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所在城市,广州将坚持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主动作为、跨前一步,高标准全力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各项建设任务,全力打造“大城名园”、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提高迁地保护和科研科普能力水平、推动完善五方共建工作机制,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之际,《南方日报·广州观察》推出四个版《万千芳华和谐共生——华南国家植物园揭牌特别报道》,敬请垂注。
南方日报7月12日广州观察AII03版报道。
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华南国家植物园,意味着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又一里程碑式的一步。于广州而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揭牌,还标志着城市生态建设掀开新的篇章。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二者息息相通、命脉相系。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片区、提升岭南园林园艺科研与展示水平、让创新成果和植物展示走出园融入城……面对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广州举全市之力支持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擦亮生态名片、共建绿色湾区。当前,广州正全力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成为美丽广州的“大城名园”,更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丰硕成果的靓丽名片,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作出广州贡献。
生生不息
重点开展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
1881年,美国传教士亨利在广东连州龙潭镇的一处山间石壁上发现了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并将其做成标本送到英国。两年后,英国皇家植物园将其命名为“报春苣苔”。而此后的100多年,人们在自然界没有发现它的踪影。
这株其貌不扬的植物,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被揭开神秘面纱:报春苣苔,是我国特有的多年生喜钙草本植物,属苦苣苔科。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发现,报春苣苔生长的喀斯特山洞口,生境缺风,且虫鸟很难进入,加上其独特的雌蕊在上雄蕊在下的物理特征,只能通过花瓣掉落引发雌蕊与雄蕊碰撞才能传粉,过程发生率低,受精难度极大。因此,它在繁殖上有着天然障碍,是典型的濒危型物种。
一群“护花使者”开启了与时间的赛跑。科研人员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培育了五万多株报春苣苔。它们回归到野外后,存活了5000多株。报春苣苔由此避免了进一步灭绝,并且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植物迁地保护,是当前国家植物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除了报春苣苔,还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打造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需要各方的坚韧努力与付出。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为配合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广州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重点开展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将物种保育提升到2万种以上,使华南珍稀濒危物种95%得到有效迁地保护。
广州明确,将编制全市植物迁地保护示范区总体规划,在白云山、大夫山开展迁地保护生态园展示点建设。同时,要提高迁地保护和科研科普能力水平,发挥广州生态、生物多样性优势,推进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抓好物种保育基地、繁育基地、示范推广基地等建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穗转化应用,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将通过研发极端生境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工具和关键技术,为全球热带亚热带植被迁地保护工作提供中国方案,有效填补全球同纬度区域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科研不足,实现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走在全球前列。”吴敏表示。
生机盎然
擦亮缤纷花城生态名片
步入华南国家植物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与斜阳蕉影、似锦繁花相映成趣,散发着迷人光彩。这里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植物保育、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基地,更是一扇集中展示岭南园林园艺的窗口。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展示园区,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阶段就已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建成了以龙洞琪林为代表的自然园林基本格局,开拓了以凤梨园和兰园为代表的新岭南园林特色,以及温室群景区为代表的现代栖息地造园风格。
植物园内美不胜收,城市风貌更是生机盎然。
淡雅、静谧的绿色波浪中,错落有致地点缀着各色花朵。漫步其中,宛如置身山水田园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今年五一期间,在有着“园艺界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切尔西花展上大放异彩、并一举斩获了2021年英国伦敦切尔西花展金奖及最佳展示花园奖的“广州花园”作品,亮相白云山,收获市民游客的无数“菲林”。
一直以来,“花城广州”城市品牌享誉全球。汇聚岭南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千年精华的白云山、城央建起“物种之家”的海珠湿地、全国首个国家野牡丹科种质资源库……城市景观更美、生态更优,广州探索出一条属于超大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之道。
吴敏介绍,以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揭牌为契机,广州将致力于南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岭南园林园艺展示水平,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支撑湾区绿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与此同时,广州坚持保护优先,将通过组织“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丰富白云山、流花湖等城市公园动物展示内容,积极打造最美城央湿地海珠湿地等举措,点线面结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胜透露,广州将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华南国家植物园为契机,优化扩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生态空间布局,并挂牌成立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开展榕树等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和谐共生
让市民近距离了解本土植物
今年春节期间,花色典雅的“广州1号”矮牵牛亮相广州云台花园。渐变粉色的花瓣在阳光下尤为娇嫩,微风吹拂,花瓣似裙摆一般摇曳生姿。
与市面上其他矮牵牛品种不同的是,“广州1号”矮牵牛不仅在“颜值”上更为靓丽,花瓣褶皱更多、茎秆也更粗,相比于一般矮牵牛的柔弱、纤细,“广州1号”矮牵牛不容易倒伏,也更加适合广州地区比较高温湿热的天气。
走出温室,芬芳皆具的“广州1号”矮牵牛,即将成为羊城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新品种“扮靓”城市,科研成果和植物展示走出植物园大门、融入城市生态,这既是华南国家植物园致力于实现的目标,同样是广州探索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的生动实践。
伴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揭牌,广州也将把植物园新引种植物备份到广州的迁地保护工作中,在地化开展植物保护研究。
“植物迁地保护的思想将贯彻到城市公共绿地和公园建设中。”吴敏透露,广州将通过把特色植物、乡土植物种植到市民身边的社区花园、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推动建成市民身边的全域性植物公园。
全市层面上看,广州还将推动国家植物园与城市融合发展,科学有序推进植物迁地保护示范片区、植物园专类园和生态科普点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功能互补的广州植物园体系,推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建设更高品质美丽广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让生物多样性“看得见、摸得着”,更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建设、深入人心。
“一直以来,植物园的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教育课程和自然教育课程都深受民众欢迎。”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科普旅游部副部长谭如冰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年均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青少年10多万人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40场,主要参与人群是亲子家庭和中小学学生。
“我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高端资源科普化课程,将专类园建设与自然博物研学实践相结合,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自然教育环境科普活动,传播了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精神,也同步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在谭如冰看来,面向社会、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得以近距离接触科研工作,还能扩宽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生物多样性魅力。
眼下,华南国家植物园生态效益还将延续到城市中。
“广州将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与公园、社区合作,让植物知识和植物故事进景区、进公园、进社区、进校园,以趣味性的生态公益活动让市民群众近距离了解岭南本土植物。”吴敏说,广州将启动全民植物知识科普教育,进一步增强各年龄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全力打造国家植物园体系的自然课堂和身边植物园。
■专家声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林广思:
共建共治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华南国家植物园是我国正在构建的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植物迁地保护和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等多种功能,融合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林广思说。
在林广思看来,设在北京的国家植物园是国务院设立的第一个国家植物园,名称是国家植物园,即不限于特定区域的植物保护。设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是国务院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名称是华南国家植物园,指明了植物的迁地保护面向的区域是华南地区,融合展示热带亚热带的植物知识和岭南的园林文化。
在国家植物园建设方面,北京的国家植物园需要落实首都规划管控要求,广州市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需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总之,国家植物园承担的任务是全国性的,华南国家植物园被赋予的任务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的华南地区的。”林广思说。
国家植物园具有特定的内涵。林广思表示,我国设立的国家植物园和国家公园承担的任务既有关联性,也存在显著的区别。两者都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的,表明了它们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密关系。
“简单而言,国家公园承担着就地保护生物的功能,国家植物园被赋予迁地保护植物的任务。”林广思认为,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国家级野生动植物种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境,国家植物园必须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也就是说,园林文化是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绿地分类来看,植物园属于公园绿地的专类公园。因此,生物尤其是植物的多样性和园林文化是国家植物园建设的两个重要的方面,风景园林是植物园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性学科和专业。
国家植物园体系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发展就是在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过程中贡献自身的作用和经验。
林广思建议,首先,华南国家植物园应该呈现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度和园林文化的精华。前者是指热带亚热带植物的迁地保育、收集和展示,后者是指岭南园林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两者结合之处在于植物园区的总体布局以及植物专类园的设计,需要分别呈现我国尤其是岭南园林中的自然风景园和园中园的造园艺术。
其次,华南国家植物园应该在科研、科普和园林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植物园的标准,这需要分别建立世界级的专业团队。
最后,万物和谐体现的不仅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更传递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盼。华南国家植物园应该积极融入华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市的人居环境建设,通过科研支撑、科普服务和园林展示,加强与区域、城市和社区的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共建、共治和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他山之石
国家植物园重点收集三北地区物种
4月18日,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国家植物园是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经过扩容增效有机整合而成,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
国家植物园南园(中科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称,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以开展植物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叶建飞介绍,丰富的物种收集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根本特色,也是国家植物园与其他植物园的主要区别。无论是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还是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都建立在丰富的物种收集基础上。
此外,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最坚强支撑。脱离科学研究,就不能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生存状态、遗传多样性,就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就会盲目;科学研究也是科学普及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就成了无源之水。
1985年,第一次植物园和世界自然保护战略国际会议在西班牙召开,把植物园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迁地保护成为植物园越来越重要的使命,植物园也被称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因此,国家植物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植物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在植物园里,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迁往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近些年,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植物回归相结合的综合保护理念,日益被重视、应用到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中。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提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表示,未来国家植物园将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共规划收集活植物3万种以上,覆盖中国植物种类80%的科、50%的属,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覆盖中国100%的科、95%的属。
除了迁地保护,科学传播和园林园艺展示也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功能。叶建飞表示,国家植物园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植物的了解,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进一步增进人与自然的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黄舒旻 周甫琦
2022-07-12
查看详情
【科技日报】“一南一北”新格局形成 第二个国家植物园来了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与今年4月揭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新格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正加快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 ,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成熟一个、设立一个” ,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时间: 2022-07-12 来源: 《科技日报》 第3版 综合 作者: 叶青
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我国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与今年4月揭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新格局。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高等植物3.7万余种,约占全球的1/10。建立国家植物园体系,对野生植物类群进行系统收集和完整保存,有助于维护植物多样性。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设立,核心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包括广州园区和肇庆鼎湖山园区。目前,华南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达17168个分类群,拥有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野生保护植物337种,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集成方法,进行了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杜鹃红山茶、报春苣苔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据了解,未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将会参与全球和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实现物种保育数达2万种,活植物收藏和储存能力跻身世界前列,其中经济植物达6000种,95%的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将得到有效保护,为绿色发展提供源头植物资源。
同时,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建设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水平。“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吸引国际人才和青年才俊,进一步巩固基于活植物收集的研究,研究水平继续在全球植物园中居于前列。”任海表示,还将建设华南植物资源研发中心及示范点,提升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据了解,华南国家植物园将实施“3E植物2—20—200—2000—20000计划”,即对珍稀濒危植物、经济植物、特有植物大规模利用2种,野外回归20种,系统研究200种,经济评价2000种,迁地保育20000种;并筛选1500多种经济植物交给广州市推广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过不了多久,广州市民将能吃上口感香甜、如樱桃番茄般大小的水果枸杞。除了水果型枸杞,还有三叶木通,这2种经济植物将有机会在今年内推出。”任海介绍,改良后的水果枸杞不但果实增大、口感改善,还能延长储运和货架期;而三叶木通则在改良后果肉厚度增加。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目标是将现有38个专类园中的4个建设为世界一流、4个建设为国内一流,同时整体提升植物园园容园貌和基础设施水平。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中艺表示,广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新契机,将在植物迁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华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科普与自然教育的高水平平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正加快编制《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稳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2022-07-12
查看详情
【学习强国】绿水青山|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广州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
6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 ,根据批复文件,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并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提高现有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科学研究、生物产业发展和公众科普教育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时间: 2022-06-07 来源: 《学习强国》 广州学习平台 作者: 申卉 龙锟
6月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根据批复文件,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广州市设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并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华南植物园的温室。(摄影:苏俊杰)
国务院批复指出,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坚持以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坚持将热带亚热带植物知识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展示,提升科普教育功能,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批复要求,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业务指导,会同中科院、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建立协调机制,密切协作配合,落实工作责任,统筹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抓紧组织编制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聚焦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及科研功能,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和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按程序报批后抓好组织实施。中科院与广东省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充分用好现有相关投资渠道,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重点功能区、馆藏设施、科研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建设运行管理水平,稳妥有序推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各项任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职责,研究对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支持举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家植物园是什么?
国家植物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的,以开展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等四大功能的综合性机构。
迁地保护
建立国家植物园,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强化对植物的迁地保护。所谓迁地保护,就是从保护的目的出发,既可以指在植物园中栽培保存活植物,也指建立种质库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华南植物园牵头十年磨一剑
出版21卷《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
“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牵头单位主持实施。自2011年筹备启动该工作以来,该项目组连续10年进行活植物收集资料整理,完成21卷《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出版,开展了植物引种、迁地栽培管理、活植物研究、PIMS数据库应用及数据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认为,这项工作对于植物保护具有不可替代性。目前,以科或重要属成卷(册)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仍在编纂之中,项目组将对现有迁地栽培大于100种的科和特殊类群进行编册,预计成册80—100卷(册),计划实施10—20年。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于2011年年初筹备“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廖景平告诉记者,“这些工作将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植物迁地保育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权威的基础决策信息;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园迁地保育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提高现有植物园迁地保育的有效性和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科学研究、生物产业发展和公众科普教育提供基础信息服务,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廖景平表示。
2022-06-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兰蕙幽香:一笔一划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提到兰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花中君子” “义结金兰”等词语。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 。兰花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种类之一,她天生丽质,又颇具神秘色彩,观赏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兰花主要分为国兰和洋兰两大类。”华南植物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瑞兰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老一辈画师在几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中为植物科学事业兢兢业业地默默奉献,绘制了大量的精品和传世佳作,此次《兰蕙幽香》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见证。余峰表示,厚积薄发,正是数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累积,数代植物科学画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成就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兰蕙幽香》 。
时间: 2022-06-0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兰蕙幽香:兰科植物手绘图谱》封面。本文图片由华南植物园提供
提到兰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花中君子”“义结金兰”等词语。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作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并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兰花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花卉种类之一,她天生丽质,又颇具神秘色彩,观赏价值高,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兰花主要分为国兰和洋兰两大类。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余峰、曾宋君、张玲玲主编的《兰蕙幽香:兰科植物手绘图谱》(以下简称《兰蕙幽香》)一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兰科植物科学画100幅,其中包括兰科植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国兰中的春兰、建兰、蕙兰,洋兰中的蝴蝶兰、兜兰、石斛兰等。
跨越时间的坚守
手捧《兰蕙幽香》,作为第一主编、华南植物园资深画师余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时感慨万分。她表示,1978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老所长陈封怀教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归来后,前瞻性地要求绘图室将极具华南园研究特色的木兰科、姜科、兰科以绘画的形式与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专著。
为此,包括余峰在内的数位绘图室画师,先后奔赴华东、西南、华南地区,以及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进行写生、收集素材,并自始至终以最鲜活的素材描绘出木兰科、姜科、兰科植物的迷人姿彩和生命形态。余峰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批在书柜里沉睡了40年的兰花手绘画作品终于面世了!”《兰蕙幽香》也终于出版,见证了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老一辈植物科学画家们4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坚守。
华南植物园早于1929年(前身为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就已开始对兰花进行迁地保护,是国内最早进行收集保存的研究机构之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为植物科学绘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中国木兰》与《丹青蘘荷——手绘中国姜目植物精选》已先后于2004年和2012年完成出版。“它们都是以科学性为宗旨,坚持植物志书的初衷,对物种进行了客观准确的描述。《兰蕙幽香》从兰花的审美和文化特点出发,充分体现艺术性,力求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体验。”余峰说。
《兰蕙幽香》主编之一、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表示,《兰蕙幽香》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科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在绘画风格方面,以科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适当使用部分中国画作为点缀,使画风在统一中有所变化;在文字方面,充分考虑文字与画作的协调性,摒弃了以往平铺直叙的描述方式,增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兰花文化知识,采用了尽量平直而优美的文字,该书主编之一的张玲玲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宋君,现为华南植物园观赏园艺方向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已育成花卉新品种90多个,书中收录的文菲兜兰、春韵兜兰、绿韵兜兰、至爱兜兰、昆仑火焰兰等是其研究团队育出的新品种。其中中科COP15兜兰和文菲兜兰已荣获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展品金奖。
给植物画像的人
植物科学绘画是众多的绘画专业中一个特别小众的专业。
余峰指出,植物科学画,是以植物为对象、以绘画为手段、对植物整体形态或局部形态特征进行精确描绘的特殊艺术创作形式,对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普及和美学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优秀的植物科学画,不仅能够准确地将关键分类特征科学地展现出来、记录下物种永恒的特性,同时通过纯熟地运用各种技法,为公众传递植物的艺术美感。”余峰说。
每一幅科学绘画直接展现给观众的仅仅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冰山一角,画面之外其实还隐含着海量信息。“画兰科植物是我最爱之一,特别是卡特兰这张画令我颇有体会。”在余峰绘制的众多作品中,卡特兰杂交种的绘画经历让她难忘。
卡特兰是热带兰中花朵最大、色彩最艳的种类,在国际上享有“洋兰之王”的美誉。卡特兰的植株中不同部位有着几种不同的质感,为此余峰尝试采用水彩画中的湿画法,结合国画技法中的一笔点染接色法一气呵成,这样一来,唇瓣的丝绒感、花瓣的飘逸感就能与具坚挺感的革质叶片相得益彰。
余峰,生于上海,祖籍广东,1963年毕业于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学校美术设计专业(现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前身),师从上海著名水彩画家张英洪教授(1931~2020)。1976年进入华南植物研究所(园)绘图室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她对于植物科学画的创作与探索仍在路上。
投身行业40余年,余峰创作了超千幅植物科学画作。记者从《兰蕙幽香》一书看到,包括余峰在内的植物画师们用细腻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将兰花的所有细节和特质“转述”在画纸上——自由的线条、沉稳的斑点、准确的用色,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将每一株植物的姿态和生命力真实、精细地表达出来。
为更好地表现庞大而多姿多彩的兰花家族,经原绘图室集体讨论,《兰蕙幽香》的绘画风格以科学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适当使用部分中国画作为点缀,作为一种新尝试的前提是不能背离科学画的主体要求和表述初衷,力求让该书的画风在统一中有所变化。
“摄影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植物科学绘画仍旧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摄影能够记录瞬间,那么科学绘画记录的就是物种的永恒。”余峰说。
科学与艺术兼容
自从有人类活动起,人类就开始用绘画形式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
可以说,绘画记载早于文字记载,随着各种书画材料的不断发明才逐步演变成我们今天讲的“博物画”。例如:宁夏贺兰山、广西花山等世界各地岩画,都是博物画的雏型,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植物科学画是以科学用途来描绘植物的画作,与普通植物画不同的是,植物科学画既要精细、准确地反映植株和器官的形态特征,同时又要求与艺术融为一体,做到科学与艺术之美完美兼容。”曾宋君表示,植物科学画体现了自然之美、科学之美、艺术之美。
余峰认为,植物科学画是画师们通过自己的观察、领悟和综合整理,将植物学家的研究结果,以绘画的手段进行描绘,弥补文字描述中不易表达的形态特征,并使作品具有艺术美感,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兼容。
比如面对一片叶子,如果没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是无法表达自己的理解去分析、描绘出它脉络的走向或是空间感的。“其实,一幅好的植物科学画,除了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信息外,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可以追求自己的艺术和个性,更会有它独特的审美情趣。”余峰说。
在余峰看来,她的工作不但能发现美、更能记录美、创造美。“我是幸运的,所从事的职业让我能在科学的领域里领略到大自然中的艺术美学,也能在艺术绘画领域里寻觅到科学的真谛。”
“用水彩画笔描绘心目中最美的花儿是余峰老师的毕生追求。”华南植物园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黄瑞兰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老一辈画师在几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中为植物科学事业兢兢业业地默默奉献,绘制了大量的精品和传世佳作,此次《兰蕙幽香》的出版,就是最好的见证。
余峰表示,厚积薄发,正是数代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累积,数代植物科学画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成就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兰蕙幽香》。
2022-06-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我国兜兰花期调控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合作在兜兰花期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园艺研究》 ( Horticulture Research ) 。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尹玉莹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房林副研究员和曾宋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石蜡切片结果显示赤霉素对胼胝兜兰花发育早期没有影响,而是在花器官分化阶段通过促进花序轴的伸长和副花的发育进而使得胼胝兜兰花期提前并出现一梗双花现象。该研究首次阐述了外源GA对胼胝兜兰开花的影响机制,能为胼胝兜兰的花期调控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兜兰和其他多年生非模式植物的开花机制提供参考。
时间: 2022-05-0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开双花的胼胝兜兰。曾宋君团队 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合作在兜兰花期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尹玉莹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房林副研究员和曾宋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兜兰属植物花型独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开花时间与开花丰度是决定兜兰观赏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市场上流行的兜兰多为人工栽培的单花杂交种,由于其开花习性多样,多采取自然开花的生产模式,没有稳定的花期调控技术,严重地影响了其产业化发展。所有单花种兜兰都能分化出多个花芽,但常常只有一朵能正常开放,其余花芽常败育。目前关于兜兰开花机制的研究较少。外源赤霉素(GA)处理是调控开花的重要手段,通过探究外源GA对兜兰开花的影响,解锁兜兰开花丰度和花期调控背后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以单花种胼胝兜兰(Paphiopedilum callosum)为研究材料,通过细胞学形态观察,明确了其从营养生长到开花的8个主要阶段。其中花器官分化阶段(阶段5)是决定开花丰度的关键阶段。此时,主花已经完成花器官的分化,副花处于分化的起始阶段,若不进行外源GA处理,副花往往停止发育并败育,因此胼胝兜兰顶端常着生单花。
合适浓度的外源GA处理能使花期提前35天并促进胼胝兜兰副花芽发育。石蜡切片结果显示赤霉素对胼胝兜兰花发育早期没有影响,而是在花器官分化阶段通过促进花序轴的伸长和副花的发育进而使得胼胝兜兰花期提前并出现一梗双花现象。在花器官分化阶段,外源GA处理显著降低了花芽中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促进内源IAA、GA1和GA3的积累,使得花芽中呈现出高的GA,低比例的CTK/IAA水平。同时,外源GA促进了花芽中PcAP3, PcPI,和PcSEP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进了副花的形成。
另外,高水平的内源GA促进了PcXTH9与PcTCP15的表达,促进抽薹。结果表明,外源GA处理可以有效提前花期并促进副花芽发育,形成一梗双花,双花率由8.9%提高至86.9%。基于形态学、生理学和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发现:外源GA处理提前花期是通过促进抽薹而不是影响成花诱导来实现的;外源G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的水平与花发育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副花芽的发育。
该研究首次阐述了外源GA对胼胝兜兰开花的影响机制,能为胼胝兜兰的花期调控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进一步研究兜兰和其他多年生非模式植物的开花机制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hr/uhac091
2022-06-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张靖凡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大多数研究中只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同时探究这两者的碳释放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016 / j . scitotenv . 2022.155049。
时间: 2022-04-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张靖凡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每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研究中只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在长期施肥条件下同时探究这两者的碳释放模式的研究并不多,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利用热带次生林氮磷添加的野外试验平台,进行为期两年的野外试验,在长期(11年)氮磷添加的土壤中,添加了两种不同的凋落物:玉米根或玉米叶。测量了土壤总碳矿化率(CO2通量)来表征总碳的矿化,使用13C同位素示踪来确定碳的来源(土壤碳或凋落物碳)。通过测定与碳矿化相关的胞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酚氧化酶(PHO)和过氧化物酶(PER)以及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机构方程模型来解释土壤碳释放速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
研究表明,氮的添加仅加速了凋落物碳释放,0~5cm和5~10cm土层凋落物碳释放量分别增加了42%和6%。磷添加仅抑制了土壤碳的分解,0~5cm和5~10cm土壤碳释放量分别减少了9%和11%。氮添加增加了土壤中碳的释放,其原因可能是微生物生物量、真菌与细菌的比值和碳降解酶活性的提高。然而,添加磷导致微生物特性和碳降解酶活性的相反结果,与碳的释放减少相关。研究表明,长期氮、磷添加对凋落物和土壤碳的分解的影响具有选择性,且这一趋势在未来氮沉降增加的热带森林中可能更为显著。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的碳中和策略中,应考虑气候变化下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的不同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5049
2022-06-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通过新品种鉴定
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 2个兜兰新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据悉,这2个品种将于“五一”期间在华南植物园兰园中展出。“玉莹兜兰”是2015年以引进的同色兜兰‘ C-1 ’为母本、报春兜兰‘ P-1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选育而成。花序梗绿色,长11.3厘米。着花1.9朵,花朵横径8.5厘米、纵径8.7厘米。中萼片长6.4厘米、宽4.7厘米,白色,具绿色纵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 4 - 5月开花,单花观赏期45天,抗病性、抗逆性较强。花序梗深紫色,长12.0厘米。
时间: 2022-04-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斑蝶兜兰”。曾宋君团队 供图
“玉莹兜兰”。曾宋君团队 供图
4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和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玉莹兜兰”和“斑蝶兜兰”2个兜兰新品种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据悉,这2个品种将于“五一”期间在华南植物园兰园中展出。
“玉莹兜兰”是2015年以引进的同色兜兰‘C-1’为母本、报春兜兰‘P-1’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选育而成。花序梗绿色,长11.3厘米;着花1.9朵,花朵横径8.5厘米、纵径8.7厘米;中萼片长6.4厘米、宽4.7厘米,白色,具绿色纵脉;花瓣长5.7厘米、宽2.6厘米,黄白色,具绿色脉和紫色细斑点;唇瓣长4.5厘米、宽2.0厘米,囊状,黄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4-5月开花,单花观赏期45天,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斑蝶兜兰”是2015年以引进的巨瓣兜兰‘B-1’为母本、胼胝兜兰‘C-1’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选育而成。花序梗深紫色,长12.0厘米;着花1.7朵,花朵横径8.1厘米、纵径8.9厘米;中萼片长4.4厘米、宽4.3厘米,浅紫色,基部绿色;花瓣长5.4厘米、宽2.3厘米,浅紫色,基部绿色,具深紫色细斑点;唇瓣长4.4厘米、宽1.6厘米,深囊状,紫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施栽培条件下,3-4月开花,单花观赏期45天,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2022-06-20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发明专利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罗鸣等科研人员完成的“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的茶树CsHAC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逆茶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对培育抗逆优良茶树品种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时间: 2022-04-21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作者: 朱汉斌 苏国华
记者4月21日获悉,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罗鸣等科研人员完成的“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CsHAC1基因和蛋白在改变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该发明构建了插入茶树CsHAC1 基因的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进入酿酒酵母中,通过半乳糖诱导该基因在酿酒酵母中的超表达,能够提高酿酒酵母对H2O2和NaCl胁迫的耐受性,证明该基因可以提高酿酒酵母对过氧化氢和/或氯化钠胁迫的耐受性。
该发明的茶树CsHAC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逆茶树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对培育抗逆优良茶树品种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2022-06-20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