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中国科学院
邮箱登录
En
导航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首页
园况介绍
园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历任所长/园长及任职时间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含主持工作)及任职时间
党委
纪委
工会职代会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组织机构
年报
园大事记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左侧
历史沿革右侧
机构设置
中心与平台
管理部门
园艺中心
共建华南国家植物园
全国重点实验室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标本馆
野外台站
公共实验室
科学研究
科研进展
科技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新品种
软件著作权
标准
新属新种
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
院地合作
人才队伍
国家级人才
省部级人才
青促会
研究员
副研究员
博士后流动站
人才招聘
研究生教育
概况
简介
教育动态
导师介绍
硕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博士招生
培养管理
下载中心
规章制度
科教协同
大学生夏令营
科创计划
留学生
毕业就业
就业信息
相关通知
国际合作
交流动态
BGCI中国办公室
IABG秘书处
游客服务
门票信息
交通指引
导览地图
餐饮娱乐
景点欣赏
文创产品
党建文化
工作动态
学习园地
廉政建设
文化活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文库
形象标识
基地建设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民
法人/其他组织
预决算公开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违纪违法举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扫描
>
图文报道
媒体扫描
图文报道
视频报道
图文报道
【中国科学报】叶片碳调控滨海“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揭示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他们结合FT-ICR-MS和宏基因组技术解析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本土树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论文信息: https : / / doi . org / 10.1111 / gcb . 17007。
时间: 2023-11-07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过程与环境健康研究组揭示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调控海岸带“蓝碳”形成的微生物机制。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卢哲表示,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然而,在造林过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如何驱动地上叶片碳向地下土壤层的转移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通过在广东省珠海淇澳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试验回答了这一科学问题。他们结合FT-ICR-MS和宏基因组技术解析了红树林叶片碳组分特征,阐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同化碳的分配模式,对比了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本土树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来源凋落物碳在红树林沉积物表面的降解潜力。 该研究结果发现,无瓣海桑S. apetala和秋茄K. obovata采用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途径:秋茄K. obovata的土壤有机碳库更大且植物源碳对其的贡献更高,其微生物群落(K-策略者占优)将同化碳分配给淀粉及蔗糖合成途径;相反,无瓣海桑S. apetala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r-策略者主导,将同化碳主要分配至蛋白质及核苷酸合成途径。该研究还发现无瓣海桑的种植年龄不影响土壤对植物源碳的总体降解能力,但是显著影响木质素的厌氧降解过程。 此外,该研究发现外来物种无瓣海桑新鲜叶片凋落后迅速被微生物降解,释放出大量有利于r-策略者增殖的营养丰富的有机物,r-策略者消耗同化的碳以支持自身的快速增殖,进而提高了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相比之下,叶片富含木质素的秋茄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以K-策略者占优,它们生长较为缓慢且主要将同化的碳储存于细胞中,最终促进植物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表示,该研究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期间微生物群落驱动的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gcb.17007
2023-12-20
查看详情
【光明日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启动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在华南植物园启动。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属在穗单位为协办单位,部分院外单位为支持单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三位青年科学家分别以“石头可以吃吗” “控制噪声的声学材料” “冰火共舞,领跑时代”为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讲述了奇妙、精彩的科学故事。
时间: 2023-11-04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 雷爱侠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在华南植物园启动。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主场活动设立在北京,今年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了专场。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属在穗单位为协办单位,部分院外单位为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张世专表示,中国科学院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以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大量高水平科研设施和成果,为数众多的野外台站、科普基地等。依托这些资源,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计划,建设科普工作国家队,弘扬科学家精神,普惠千万公众。广州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机关派出机构,坚决落实党中央和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科学普及工作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支持系统单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平表示,数代“华植人”秉承“根植华南、家国天下”的理念和情怀,潜心于科学研究、专注于植物保育,积累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珍稀植物资源。同时,华南植物园也一直致力于科学普及和自然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在科普人才队伍培养、科普活动开展及自然教育课程研发等方面坚持探索、不断创新、成效显著。此次活动将科学节与科普论坛融合举办,是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个同等重要”论述的重要创新举措,是科研与科普的完美结合。 在启动仪式上,举办了“科学助力绿美广东行动 百种珍稀植物赠送仪式”“《科普进校园 湾区百校行》优秀组织单位颁奖仪式”“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及“华南植物园老照片征集主题活动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利用自身的科研资源优势,将收集的百余种珍稀植物无偿赠送给广州市、韶关市和肇庆市,用实际行动助力绿美广东建设。 广州专场活动以“嗨,科学!”为主题,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开辟多场景、多板块内容,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与中国”院士说、“科学教育沙龙”“科学健康荟”九大板块,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让公众多方位感受科学魅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嗨剧场”主舞台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科学家们将科学知识与舞台剧、演讲、实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三位青年科学家分别以“石头可以吃吗 ”“控制噪声的声学材料 ”“冰火共舞,领跑时代”为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讲述了奇妙、精彩的科学故事。 此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在本届科学节同期融合举办,论坛集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为一体,旨在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报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85bbd90d136c43cca9ab340517d3521f
2023-11-06
查看详情
【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举办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启动。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其中, “嗨剧场”主舞台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科学家们将科学知识与舞台剧、演讲、实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报道链接: https : / / content-static . cctvnews . cctv . com/snow-book/index . html ? & item_id = 18402098358851148474 & toc_style_id = feeds_default&track_id = A76E481C-3B46-45 E4 - 923B-AC5C00C31289 _ 720841474276 & share_to = wechat。
时间: 2023-11-05 来源: 《央视新闻》 作者: 朱子荣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启动。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 据介绍,广州专场活动以“嗨,科学!”为主题,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开辟多场景、多板块内容,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与中国”院士说、“科学教育沙龙”“科学健康荟”等板块,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让公众多方位感受科学魅力。其中,“嗨剧场”主舞台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科学家们将科学知识与舞台剧、演讲、实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创新展”板块以展项体验为主,展示深海深空技术、科技支撑“双碳”战略、地球环境与资源等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现场科技成果互动、科技新产品应用体验以及科学知识问答,公众可以感受和了解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此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在本届科学节同期融合举办,论坛集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为一体,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报道链接: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8402098358851148474&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track_id=A76E481C-3B46-45E4-923B-AC5C00C31289_720841474276&share_to=wechat
2023-11-06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就在本周末!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携“国字号”科技成果广州亮相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于11月4日至5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深海勇士”号、 “奋斗者”号等深海探索系列模型,墨子号、太极一号等深空卫星系列模型以及“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模型都将在本次广州专场活动中首次亮相。“科学健康荟”板块,将举行“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 —青年科学家亲子健步走” ,邀请广州分院系统青年科学家进行亲子健步走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科学新风貌。
时间: 2023-10-3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方晴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于11月4日至5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探索系列模型,墨子号、太极一号等深空卫星系列模型以及“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模型都将在本次广州专场活动中首次亮相。 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主场活动设立在北京,今年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了专场。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 广州专场活动以“嗨,科学!”为主题,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开辟多场景、多板块内容,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与中国”院士说“科学教育沙龙”“科学健康荟”九大板块,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让公众多方位感受科学魅力。其中,“嗨剧场”板块以科学文艺展演为主,包括才艺节目表演、心理健康科普剧、青年科学家科普报告等多个节目,科学家们将科学知识与舞台剧、演讲、实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创新展”板块以展项体验为主,展示深海深空技术、先进技术、科技支撑“双碳”战略、地球环境与资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中国科学院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现场科技成果展项互动、科技新产品应用体验以及科学知识问答,让公众深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创工坊”板块主打科学实践和科普互动。近30个单位在现场设置展位,开展多种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植物手作体验、植物科学画体验、火山爆发、化学红绿灯、小小科考队、口红DIY实验、3D打印、显微镜观察与使用等趣味科普实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科学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和奥妙。 “零距离”板块,将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以及青年科学家等开展科普讲座及科普课程,讲述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公众可与院士专家零距离互动。“在希望的田野上”“传粉者是谁”等科普课程,将带领家长和孩子们走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促进公众对科研工作的理解与认同感。 “科学之美”板块以图片展览为主,通过现场科学图片展、植物科学画展、视频展等,营造科学节日的浓郁氛围,展示科学的多样色彩,让公众置身其中充分感受科学之美。 “科学与中国”之夜板块,通过夜游华南植物园,观察植物或夜间活动的昆虫,探寻夜幕下的科学奥秘,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增进亲子感情,进一步巩固“大手牵小手、从玩中学”的理念,提升公众的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维。 “科学与中国”院士说板块,以院士风采展示为主,通过现场循环播放科普报告视频、展项等方式,展示院士思想、观点,传递院士声音,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教育沙龙”板块,邀请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家、教育专家、科普专家及产业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科学教育平台及资源的整合协同、科普产业化等展开讨论,共同推动大湾区科学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与事业发展。 “科学健康荟”板块,将举行“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青年科学家亲子健步走”,邀请广州分院系统青年科学家进行亲子健步走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科学新风貌。 此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在本届科学节同期融合举办,论坛集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为一体,旨在切实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除线下活动外,科学节广州专场还将联合主流媒体开展直播,让更多社会公众可以“云上”过节。主要活动预告和参观攻略,将在“华南植物园”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31/SF110025299cbdb9aaeebc4cf886de3d.html
2023-10-31
查看详情
【羊城晚报】11月4日-5日,这场科学节将在广州举办专场活动!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在北京设立主场活动,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专场活动。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
时间: 2023-10-31 来源: 《羊城晚报》客户端 作者: 何昱 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广州专场活动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于11月4日-5日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举行。近30家中国科学院院内外机构带来40多个特色展品、节目和实践活动,科研“国家队”携科技成果亮相。这是中国科学院科学节首次在广州设置专场活动。 广州专场活动以“嗨,科学!”为主题,围绕“节目+节日”两大特色,开辟多场景、多板块内容,共设置“嗨剧场”“创新展”“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学与中国”之夜、“科学与中国”院士说、“科学教育沙龙”“科学健康荟”九大板块,通过科学展览、实景模型、科普报告、科学文艺汇演、科学实践等形式,让公众多方位感受科学魅力。 其中,“创新展”板块以展项体验为主,展示深海深空技术、先进技术、地球环境与资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中国科学院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现场科技成果展项互动、科技新产品应用体验以及科学知识问答,让公众深切感受和了解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据悉,“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深海探索系列模型;墨子号、太极一号等深空卫星系列模型以及“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模型都将在本次广州专场活动中首次亮相。 在“零距离”板块中,中国科学院科学节将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与青年科学家们开展科普讲座及科普课程,讲述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公众可与院士专家零距离互动。有近30个单位将在现场设置展位,开展多种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植物手作体验、植物科学画体验、火山爆发、化学红绿灯、小小科考队、口红DIY实验、3D打印、显微镜观察与使用等趣味科普实验,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科学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和奥妙。 此次中国科学院科学节还设计了夜晚的科普游览项目,在“科学与中国”之夜板块,通过夜游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观察植物或夜间活动的昆虫,探寻夜幕下的科学奥秘,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增进亲子感情,进一步巩固“大手牵小手、从玩中学”的理念,提升公众的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维。 此外,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将在本届科学节同期融合举办,论坛集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于一体,切实激发科普新动能、释放科普新活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悉,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是中国科学院自2018年打造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大型科学嘉年华活动,在北京设立主场活动,在广州和武汉分别设置专场活动。广州专场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 据了解,科学节活动旨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成果,与科学家面对面,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中国科学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描绘科技造福人类生活的美好愿景,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夜观植物园2020年第三届科学节展位2020年第三届科学节展位2020年中国科学院第三届科学节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31/SF110025299cbdb9aaeebc4cf886de3d.html
2023-10-31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有新动作,世界顶级专家都来了
10月18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批复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园内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 (简称《建设方案》 )国际咨询会。来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及国际机构的13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咨询会( 7位参加现场会, 6位参加函审) ,其中包括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 、国际植物园协会( IABG ) 、美国橡树泉基金会、英国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等世界顶级专家。
时间: 2023-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 周飞 许乐 10月18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要“强化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标准,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批复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有序推动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工作,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园内组织召开《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简称《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 专家组成员参观植物标本馆 世界顶级植物园界专家齐聚广州 来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及国际机构的13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咨询会(7位参加现场会,6位参加函审),其中包括来自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美国橡树泉基金会、英国邱园、美国密苏里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等世界顶级专家。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领导班子成员及部门负责人、华南国家植物园共建工作专班成员单位代表列席会议。 专家组成员参观展览温室群 记者了解到,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5月获批,2022年7月揭牌,2023年1月启动《建设方案》编制工作。根据国家林草局《国家植物园设立后有关材料报批程序(讨论稿)》,在《建设方案》编制过程中,华南植物园广泛征求了全国知名植物园主任、院省市相关部门意见。9月19日,《建设方案》顺利通过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 专家组成员参观珍稀濒危植物保育中心 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 本次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调研了园内的标本馆和展示区。在咨询会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详细介绍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背景、建设总则、建设内容、投资估算、运行管理、综合评价及其保障措施。 《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现场 经咨询和答疑,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方案》目标清晰、内容翔实,为了进一步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建议加强国际合作与引领示范、公众服务功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会后,专家组组长将结合专家现场意见和函审专家意见再形成正式的国际咨询意见。 世界顶级植物园界专家齐聚广州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通过召开《建设方案》国际咨询会,扩大了世界植物园界的朋友圈,获得了国际视野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思路。接下来,将根据专家组意见,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组织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2022-2030)》编制工作,牵头编制《中国履行全球植物保护行动战略》(国家林草局委托),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且具中国特色的国家植物园管理运行机制。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3/10/19/SF109473904baa2ba0a08b42628e0810.html?channel=weixin
2023-10-19
查看详情
【南方日报】“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社区生态文化论坛暨文学、摄影采风活动在长兴街科艺社区举行
2023年9月16日, “大城名园·红土情思”生态文学、摄影比赛启动仪式暨广东散文诗学会采风沙龙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植物园举行。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广州市天河区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王芹,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姚永营,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主任曾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三级调研员沈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子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
时间: 2023-09-17 来源: 《南方日报》客户端 作者: 林延军 李晴 2023年9月16日,“大城名园 红土情思”生态文学、摄影比赛启动仪式暨广东散文诗学会采风沙龙活动在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植物园举行。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广州市天河区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王芹,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姚永营,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主任曾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道三级调研员沈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杨子银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科艺社区联合广东散文诗学会、广州市天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天河区人大长兴街道工委、广州市天河区长兴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共同主办,长兴街“双百”社工站、广东岭南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琪林里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广东领前律师事务所、广州美天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助举办。 广州、佛山、清远等地的作家采风团与社区辖内的文学爱好者、各大中小学校的艺术社团的学生近100人,一同参观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华南国家植物园,随后在华南植物园举办文学、摄影讲座和社区生态文化沙龙,活动同时通过华南植物园“琪林科学讲坛”进行线上直播。 与会嘉宾围绕“共建绿美社区,推动社区生态文化发展,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科艺故事”展开研讨。“由广东散文诗学会、科艺社区等联合主办的“幸福社区 美丽科艺”系列文化活动,把生态文化理念融入社区治理,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为我们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绿美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海表示,“我们将与天河区文联、作协,长兴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等各界继续携手并肩,努力将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建设绿美社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长陈惠琼在讲话中提到,2023年,广东散文诗学会和社区联动,建设长兴街科艺社区华南国家植物园创作基地,以党建引领打造一个以生态文学为特色的集作家创作、研讨、活动、对外传播以及文学惠民的综合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优秀作品,逐渐形成“社区文学模式”,打响 “社区文学创作”品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在发言中介绍了华南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般向采风团细数园中花草树木,并就开拓植物研究和文化传播跨界交流提出了“植物+”的构想,希望各界联动,深挖华南植物园的历史文化底蕴,书写植物的故事,推动园区生态文化建设。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所党委书记、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馆长曾晓舵,与大家分享了博物馆专家团队倾心编著的科普图书《土生土长——广东土壤解读》。她解读了广东省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研究所建所65年来,一代代红壤人秉承“情系红土,根植南粤”的理念,凝聚成的“胸有家国情怀,肩有潜研担当”红壤精神,希望文学创作者在深入采风中感受到土壤的神奇、土壤的美以及蕴藏在土壤中的无尽力量,从而创造出更多艺术精品。 在文学讲座环节,《羊城晚报》高级编辑吴小攀博士以“从当下报纸副刊看文学创作现状”为题,向与会嘉宾介绍文学创作现状。吴小攀博士指出,“为什么写”是写好稿件的根本问题。好的稿件应具有独特性,并需要具备“细节刻画、中心聚焦、引经据典”三方面要素。 在交流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华海将诗歌比喻为美酒,还以自身作品为例向嘉宾阐述生态散文诗的概念。与会文学爱好者深受启发,现场气氛热烈。 在摄影沙龙讲座环节,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摄影摄像技术教研室主任董鸿新以“摄影的灵魂--构图艺术”为主题,从“标准、取景技巧、构图”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向参与者分享摄影技巧。 在采风中,大家了解了广东土壤科学发展历程,参观陈列丰富的土壤标本展馆,无不为广东土壤科学家胸怀家国、“情系红土、根植南粤”的科学精神所折服。展馆内种类丰富的土壤、岩石标本也让来宾大为惊叹。“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土壤种类,感觉很神奇,很震撼。真没想到细小的土壤颗粒竟然能孕育出鲜活多彩的生命。”参与活动的社区中学生代表留言。在有“中国南方的绿宝石”美誉的华南植物园,趁着初秋雨后的清凉,文友们参观了植物园温室景区群,一同漫游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景观,感受园中绿美的清新和惬意。 据科艺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彭春荣介绍,近年来,在长兴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科艺社区先后联动各部门、团体,依托辖内的科普、文学和艺术资源,举办“幸福社区美丽科艺”文化系列活动,把生态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提升了社区文化品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下一步,科艺社区将继续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搭桥,凝心聚力,共同探索建设一个党建引领、管理有序、文明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居民群众满意的绿美和谐样板社区,努力讲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相得益彰的科艺故事。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9/17/c8110519.html?colID=17807&firstColID=17807&appversion=9800&enterColumnId=17807&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4
2023-10-19
查看详情
【南方都市报】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天河深处掌大园,为群众带来绿荫福地
从读书郎到掌门人,居天河三十载,为科研倾注心血。野生水蕨回归,奇特蝴蝶落户,生态环境改善,人气与之共生。千年花城“国家园” ,万众共享一片荫。2023年是华南植物园落地现址的第67个年头和“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第二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第31年。华南植物园引进的一些马兜铃也吸引了专门为其传粉的蝴蝶“落户” ,其周边的火炉山、凤凰山等森林公园均发现了这些蝴蝶的踪迹。未来,华南植物园或将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天河组建一个绿色联盟。
时间: 2023-09-26 来源: 《南方都市报》APP 作者: 陈卓睿 2023“CBD之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 任海 【致敬词】从读书郎到掌门人,居天河三十载,为科研倾注心血;集植物上万种,造保育“诺亚方舟”。野生水蕨回归,奇特蝴蝶落户,生态环境改善,人气与之共生。千年花城“国家园”,万众共享一片荫。 说到广州天河,第一印象难免是林立的大厦与涌动的繁华。在天河深处却有一座“大园”,以其成片的绿色为城市提供环境的福荫。 2023年是华南植物园落地现址的第67个年头和“升级”为国家植物园的第二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来到华南植物园的第31年。从1992年到此读研,一步步从学生变成研究员,再成为植物园的“掌门人”,任海亲眼见证了华南植物园与天河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任海介绍,华南植物园收集保护了17000多种植物,当中包括华南地区80%以上的濒危植物,并筛选了1500多种植物用于建设“绿美广州”,例如培育出的四季无忧花、盾叶草、猪血木,已开始在天河和广州其他地方种植,推动当地环境改善。 “华南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有利于我们服务天河的生态环境建设。”任海举例称,水蕨在广州历史上曾随处可见,因城市开发建设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中。随着华南植物园从外地重新引入水蕨并实现繁育,水蕨的种子通过植物园的河涌顺流而下,在车陂涌等地生根发芽,使水蕨回归天河的原生态当中。 华南植物园引进的一些马兜铃也吸引了专门为其传粉的蝴蝶“落户”,其周边的火炉山、凤凰山等森林公园均发现了这些蝴蝶的踪迹。任海表示,过去常见的一些蝴蝶、植物回归公众视野,说明华南植物园已经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扩散地。 如今,华南植物园已成为广州及周边城市群众出游的好去处,自2022年7月挂牌成为国家植物园以来,入园游客翻了一倍以上。这让任海未曾想过,即便生活在天河CBD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人们也能享有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说明,华南植物园可以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还有科普上发挥更大作用。” 成为国家植物园后,华南植物园肩负更多重任。任海透露,现阶段要重点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拓展植物园迁地保护、科研科普社会服务功能,构建国内首个“1+3+N”城园融合体系。未来,华南植物园或将与火炉山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龙洞森林公园,以及周边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林科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等单位,在天河组建一个绿色联盟。“这个联盟在收集和保护物种的同时,还会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研发相应的植物产品,为天河、广州乃至大湾区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服务。”他说。 【同题问答】 南都:今年是CBDTIMES创刊十周年,您会带来什么寄语? 任海:当前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希望CBDTIMES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立足天河CBD,服务广州、大湾区,把生态、生产、生活等要素融合起来,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环境,也为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发挥智库作用。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925852380.html
2023-09-29
查看详情
【广州日报】大城名园 万物和谐|16大物种全覆盖,桫椤科“隐存种”有待“被解锁”!
近日, ,该园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在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表示,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研究显示,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时间: 2023-09-04 来源: 《广州日报》客户端 作者: 黄岚 周飞 近日,记者从华南国家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在桫椤科植物隐存种多样性及分化历史研究取得新进展。 何为“隐存种”?记者了解到,隐存种是指形态上难以区分但遗传上存在显著分化的物种。正确认识和发现隐存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桫椤科植物是我国重点保护具有树状主干的蕨类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人员表示,现生桫椤科的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不少近缘种的形态学性状十分相似,目前很难通过表型差异及少数的分子标记对近缘种进行物种界定。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及物种界定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为准确认识桫椤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新契机。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康明研究团队在大规模野外调查和样品采样的基础上,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联合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和越南目前所知的全部16个桫椤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历史。 研究显示,系统发育重建及物种界定分析结果均支持该类群现有物种的谱系单一性,同时发现黑桫椤属内3个长期使用的物种概念,即黑桫椤、平鳞黑桫椤和粗齿黑桫椤,均存在隐存物种多样性。基因流检测发现,黑桫椤属及木桫椤属植物在属间及属内均存在频繁的基因流现象,说明自然杂交在桫椤科植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关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上。记者了解到,该研究结果对桫椤科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刺桫椤 报道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61063#/detail/2061063?site4&columnID=0
2023-09-28
查看详情
【中国科学报】新研究揭示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与合作者,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揭示了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表明,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
时间: 2023-09-19 来源: 《中国科学报》科学网 作者: 朱汉斌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刘慧与合作者,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碳汇研究的主导因素和研究趋势,揭示了森林碳汇的多重限制。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Innovation。多时空尺度全球变化对碳汇限制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汇,主要通过树木生长增加生态系统碳储量,对减缓气候变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他全球变化过程同样深刻影响着森林碳汇,且影响趋势和程度时空差异极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多时空尺度、评估全球变化对森林碳汇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探究森林碳汇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 随着生理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遥感数据、新算法和过程模型的快速积累和发展,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和预测可在多个时空尺度上得到显著改进,导致树木大量死亡的自然极端扰动和人类活动对森林碳汇的影响也将更好的纳入该研究框架。 研究表明,在植物个体和物种尺度,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基于植物生理机制的认知差距,可以由功能性状研究弥合,未来需要依据森林生长死亡的关键限制因素,准确选择预测森林生物量的功能性状;在森林群落尺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长期监测,配合树木年轮研究,始终是厘清森林碳汇动态驱动因素的基础。 此外,在生态系统尺度,树木生长-死亡权衡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抵抗力密切相关,但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环境阈值的确定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同时考虑动态阈值和新平衡态;在区域与全球尺度,多时相、大尺度遥感图像与高分辨率激光雷达(地上)和探地雷达(地下)数据相结合,可将区域监测数据上推到全球尺度,实现几十年地表变化和碳动态的近全球覆盖。 刘慧表示,全球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状下,该研究为科学系统的综合监测和模型模拟,及应用新技术手段定量评估和准确预测森林生物量和碳汇功能提供了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3.100463 报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806.shtm
2023-09-28
查看详情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查看更多